汕头文明网-文章详细

公众号

董加兰:一心为社区群众谋福利的基层干部

2015-09-25

董加兰:一心为社区群众谋福利的基层干部

 

 


    身为潮阳区海门镇城关社区党支部书记,她20多年如一日,听民声、排民忧、解民困,带领社区一班人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为社区发展洒汗水,为社区群众谋福利,在群众中树立起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后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基层党务工作者”及“广东好人”等称号,当选汕头市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人大代表及广东省八届党代会代表。

 

尽职尽责,发展社区经济

    城关社区濒临海边,耕地资源稀缺,群众主要靠天作业,捕鱼为生,大都生活比较困难,社区集体经济十分薄弱。董加兰接任党支部书记时,面对的是一个集体负债累累的摊子。发展壮大社区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是摆在她和“两委”干部面前的首要任务。开始的一段时间,董加兰每天起早贪黑,带领干部晒鱼干、切鱼片,自力更生,较好地解决“两委”干部的工资问题,这在当时已经很不容易,但她并不满足,她认为更重要的是把社区经济发展起来,让群众生活好起来。人们发现,她变得更加忙碌:筹资金,觅场地,跑业务……在她的努力下,城关社区办起了冷冻厂、木材厂、水产品加工厂等一批企业,既为集体还清了债务,又创造出许多就业岗位,解决了当地部分富余劳动力。为转变群众就业观念,她还经常与群众唠家常,引导群众挑鱼、制冰、织网、修船,帮助介绍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外出打工或做小本生意,帮助他们多渠道解决就业和生活问题。

 

为民解忧,倾心教育事业。

    1993年,城关社区的镇四小学因被列为危房而关闭,孩子们只能分散到几里外的其他学校寄读,部分学生因无法就读而辍学。在居委无钱、无地、老镇区未改造等艰难条件下,董加兰带领社区干部筹集资金向居民购买民宅,用一年时间建成了占地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65平方米、规模相当于原校舍四倍多的新舍,并用6年时间还清债务。由于周围的学校相继列为危房,使镇四小学学生数不断增加,大班额越来越严重,对此,她心急如焚,将扩建二期校舍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分期落实,紧抓不放,用4年时间建成一幢占地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4平方米的教学楼,及时解决了孩子们的入读问题。2003年,针对原潮阳市董明光中学停建造成资产严重浪费,而海门乃至潮阳初高中学位奇缺、大班额严重的问题,在区人大会议上,她领衔提出《关于要求尽快启动潮阳董明光中学的议案》,得到了潮阳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意续建并配套完善潮阳董明光中学。学校于2005年秋季建成开学,可容纳3000名学生就读,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以民为本,维护群众利益。

    2001年,当强台风“尤特”袭击海门,严重威胁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时,董加兰不顾自己身体不适,带病连续几天几夜奋战在抗风抢险第一线,带领大家帮助做好76户危房户和156户居住在海边的居民的搬迁安置工作,一直坚持到安置好受灾群众的生活后,自己才到省医院住院治疗。2006年抗击台风“珍珠”中,在当晚11点多台风正登陆之际,她不顾自身安危,带领干部冲向风口浪尖营救一名已80多岁的精神病老人。台风过后,为解决26户房屋倒塌而无家可归的灾民的居住问题,她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援助,拨给每户建房款1万元。由于辖区属纯渔业区无土地,灾民倒塌的旧房有的原10多平方住一家几口,有的100平方米住几户,没法在原地重建,且要买可以住的房子的资金缺口也相当大。对此,她一方面发动区政协委员及社会热心人士捐资,帮助解决特大困难户重建家园的资金缺口问题,另一方面把受灾困难户分类落实到每个干部身上,根据受灾户的家庭实际购买能力,为他们寻找适宜的房子,最终使26户灾民有房可住。2010年,在镇委镇政府的支持下,董加兰多途径向省、市、区领导反映海门渔民的情况,帮助海门镇1005户渔民列入省渔民安居工程项目专项资金补助申报对象,每户得到补助资金1.5万元,缓解了当地渔民的生活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