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薯园写意

2017-07-20



  古邑潮阳,土地肥沃,雨量充沛,自明代以来,一直盛产番薯。番薯和稻米一样,是人畜赖以生存的食粮。因而,不管平原山区,还是海滨河滩,到处都有连片种植的番薯园。

  番薯园,一畦畦,一行行,都是优美的诗章。沧海桑田,时空飞转,多少岁月已消失在时光深处,但薯园却像永远的乡愁,让海内外游子魂牵梦绕。

  家乡的番薯,品种多样,有白肉的、红肉的、黄肉的、紫肉的,这些番薯,分别被称为竹头种、水流活、暹罗红、四月薯等等,在种植季节上,又分春季和夏季。立春过后,山峦明净,空气如洗,春雨浇过的山坡地和平原地,软绵绵的,这时正是种植番薯的时候,村里人几乎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在犁翻过的土地上,用锄头修起一畦畦似小堤的薯畦,薯畦修好后,大人执锄,女人和孩子执番薯苗,一枝一枝插进土里以后,再施上草木灰,挑水浇过,就算完成了种薯任务,这时泥土芳香伴着人们的欢声笑语,在番薯园里袅绕升腾。

  春末夏初,阳光和煦,行走在番薯园的海洋里,遍野蛙声,这时的薯园是静谧的,而薯禾就像是一个淡雅的女子,躺在沉寂的田野里想着自己的心事。再过月余,天气渐热,清晨漫步阡陌间,一畦畦番薯禾就像一个朴实的农妇,躺在田野里守着自己的家园。到了夏天,收割完水稻,就是收获番薯的时候了,这时节,天高云淡,阵阵南风沁人肺腑,田洋里的番薯园,番薯藤上的叶子早已失去了早日的葱绿,渐渐枯黄,这时候番薯已进入了成熟期,薯畦已涨开了一道道小裂痕,用锄头翻开泥土,一个个番薯便呈现在眼前,乡人肩挑车运,把番薯堆放在家里,大厅旁,屋子里,床底下,番薯像一座座小山,各家各户,蒸番薯,煮番薯饭、番薯粥,还把番薯磨成粉,做成粉条、粉丝,把番薯渣当成饲料,人乐禽畜也乐。说实在话,那年代,因为大米紧缺,吃番薯是为了省米,吃多了也感到乏味,但在米贵如珠的年代,乡亲们还是把番薯当成必不可少的食粮。

  我怀念家乡的番薯园,更怀念一生在番薯园上辛勤劳作的老一辈乡人和他们的故事。仲夏时节,我回到山村老家时,已近黄昏,进得老屋,忽听院子里淅淅沥沥,走出门口,一派昏黑迷茫,室外近处,有零星番薯园,被霏霏小雨和蒙蒙的雾气笼罩,若隐若现,只得回房休息。一夜枕上听风雨,几经辗转不成眠,清晨醒来,风停了,雨也停了,早饭后,邻居六兄来访。我说起村里的番薯往事,六兄说,现在种番薯少了,而且种者皆是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我说起了当年村里的“番薯英雄”大柴兄,一九四五春,身体魁梧,在村外番薯园劳作的大柴,被两名入乡抢掠的日本兵强令挑谷到贵屿乡,大柴假装顺从,却乘两名日军谈笑不备时,抡起扁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两个鬼子打翻在地,然后逃之夭夭。六兄告诉我,大柴兄作古多年,不过他家的百年老店“炒粉店”后继有人,还在经营。六兄带我到位于圩集大街口的“炒粉店”,这是一座二层楼的小店,上得二楼,十来张桌子,席无虚座,有吃炒番薯粉条的,吃甜番薯粉汤的,食客来自邻近乡里,也有说普通话的外来工。年轻人倚窗而坐,边吃边观赏窗外云沉云浮,远山近水,年老的感叹手工的小食是童年的味道。有一位年过八旬的乡人炳光兄,是从泰国回乡探亲的,刚好在楼上吃炒粉条。炳光兄年青时曾在家乡凉亭卖薯粉丸甜汤,后为逃避国民党拉壮丁,到泰国谋生。炳光兄异国创业,历尽艰辛,泪水带走了儿时的天真,灰尘掩盖了岁月的疤痕,平静的生活让他忘记了时间和衰老。炳光兄说,泰国也有番薯,但吃家乡的番薯粉条更有味道,家乡的农家小吃,是祖先的智慧,家乡的薯园,是游子心中的诗章……炳光兄越说越动情,令人浮想联翩,历史常常风生浪起,但念旧的人不会数典忘祖。

  谈到家乡的番薯园,人们忘不了番薯先师郑之侨。郑之侨的故乡潮阳金浦乡,坐落在小北山下,练江出海口处,如今这里还有一座纪念郑之侨的祠堂,祠堂白壁红瓦,回廊深深,飞檐翘角,虽经多次维修,仍保存着古朴庄重的建筑风貌。我在祠堂里伫立徘徊,穿行于走廊、拜亭,天井之间,仿佛看到晚年郑之侨在这里著书立说的身影,更想起了他与番薯结缘的一生: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4年),郑之侨出生于潮阳金浦乡,金浦是远近闻名的番薯之乡,少年的郑之侨聪慧好学,经常到山坡薯园研究种薯农艺,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中进士,先后任铅山县令,广西柳州知府,湖南宝庆知府,在此期间,郑之侨亲自下田指导农民种番薯技术,把潮州先进农艺传授到任职各地,深受当地民众赞誉。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郑之侨致仕,不愿在繁华的府治生活,返回老家金浦梅花村,虽然年近花甲,仍然白天顶风冒日,深入田头,指导农民种番薯,夜晚伏案写作,居家二十年,写成《农桑知录》、《六经图》等一百二十八卷,并被编入《四库全书》。郑之侨种番薯的著作,是潮汕历史文化熠熠生辉的明珠。先人驾鹤西去,书香薯香如故,在经济发展的今天,金浦人没有放弃老祖宗种番薯的基地,番薯园是金浦人绘在北山坡上的水墨丹青,他们庆幸赶上了时代的特快列车,但他们绝不陶醉于昨日的辉煌,又站到了新的起跑线上。

  家乡的番薯园,是大地上优美的诗章,是历史的箫声,是海内外游子的乡愁,是一阕悠远壮阔的旋律。


作者■郭亨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