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潮汕侨文化 提升汕头人文软实力
2017-07-25
|
|||
“红头船”是潮汕先辈出洋谋生的交通工具。据历史所载,潮汕最早的海外移民,出现在宋代,发展在明末清初,活跃在清末民初。澄海樟林港则是当时粤东、赣南、闽西南一带出海的主要港口与中外知名的地方商埠。潮汕先人当年就是从樟林古港乘着这种造型独特的“红头船”漂洋到泰西各国去当“番客”。 鸦片战争后,省尾国角的潮汕一下就变成对外关系的前沿。随之1860年汕头开埠,洋轮通航频来,商业贸易繁荣,契约华工盛行;同时破产农民倍增,社会矛盾加剧。潮汕人多地少粮食匮缺矛盾更加突出,在这时期不少青壮农民迫于生计,无奈何乘“红头船”过洋营生。据当时民谣记载:“断柴米,等饿死;无奈何,卖咕哩。火轮驶过七洋洲,回头不见我家乡。是好是劫全凭命,未知何日回‘寒窑’。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条浴布去过番。钱银知寄人知返,勿忘父母共妻房。前世无身修,嫁着儿婿去外洲。去时生小弟,返时留白须。”“红头船”凝聚了近代潮汕几代人的辛酸血泪,同时也寄托着不少家庭的生活希望! 漂洋过海的潮汕先辈,多在南洋各地谋生。他们都靠白手起家,大部分初则从事恳殖开矿,或当搬运出卖苦力,或做些小商贩卖买。一部分头脑精明且有能力的人,则通过辛苦的原始积攒后从事经商,逐渐建立行铺办公司自己当起“头家”。 离乡背井,方知生活的艰辛,隔离亲人,才觉亲情乡谊的可贵,常遭不平等的待遇,而倍感国家富强之重要。在异国他邦备受歧视的生活环境中,形成了潮汕人合作抱团互助奉献的精神。为了生存发展,世界潮人潮商纷纷在海外建立社团会馆,联络乡谊,加强团结互助。这种爱国爱乡,刻苦耐劳,团结协作,重仁义睦乡情的潮人精神,逐步形成了饮誉世界的潮汕华侨文化。精诚团结,在艰弥厉,坚韧不拔,奋力拼搏,相互提携,开拓进取,则成了潮汕华侨文化的基本内涵。潮汕华侨文化为海外潮人一两百年来艰苦奋斗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激励着潮人在海外开创出新的天地,形成了今天的“海内一潮汕,海外一潮汕”。据统计,现在全国约6000万海外华侨华人中,潮汕籍占到了1000多万,东南亚地区更是集中了75%的潮汕籍海外侨胞,在当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使我们可自豪地称:“有潮水的地方,便有潮声”! 诚然,潮汕华侨文化发轫于澄海的樟林古港的“红头船”。昔日樟林古港的“红头船”,虽然现在己超越其做为海上运输工具的含义,但是它却成了潮商和潮汕华侨文化的代名词。“红头船”成为一代又一代潮人在异国他乡历经艰险,坚忍不拔,求生存求发展艰苦创业的精神象征。“红头船精神”在新时代应该有新的解读,它的科学内涵应该理解为:“爱国勤劳、反哺家乡、团结合作、敢闯敢试、开拓进取、诚信包容”。 潮汕人历来都有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的优良习惯。察昔宜鉴今,对“红头船精神”的新解读,旨在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潮汕华侨文化,来促进本地区的人文建设。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体会潮汕华侨海外创业的良好精神品质,借鉴他们在困境中崛起的成功经验。把潮人华侨文化与时代特点结合起来,让“红头船”精神的科学内涵与“海纳百川,开放包容,诚信务实,创新争先”的汕头精神整合内外渗透融合为新时代的汕头市民精神,为汕头发展提供新动力与智力支持。据旧而开新,培养市民诚信笃行,务实创新,团结奉献,拓展进取的基本素质。激励市民自觉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配合当前全市上下的创文活动,务实创新落实履践,做好本职工作,改善工作作风,提高工作实效,全面推动汕头各项建设的稳步前进。 2015年初,汕头港被国家列入“一带一路”重点建设的15个港口范围,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关键节点。抓住汕头发展的新契机,发挥好“新红头船精神”,让我们信心回归、潮商回归、形象回归、特区精神和特区效率回归,把华侨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提升汕头人文的软实力,重塑汕头侨乡新形象。实践好华侨试验区的建设,进一步探讨以文化为纽带建立起长期的华人华侨文化交流机制,建立一个中外文化交流合作中心,建立一个新的教育文化创新实验平台。让千年潮汕文化与百载潮侨商埠的完美结合,带动汕头的新发展。“波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新时期的“红头船”又将昂首启航,载着信心与希望,鼓起时代的风帆,带着人民之福祉,乘风破浪早日登上殷实的小康家园。 (作者系澄海莲上苏湾中学□李永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