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文明网-文章详细

公众号

用“文创潮品”讲好“汕头故事” 探寻“潮汕元素+文创产品”的设计推广之路

2020-04-17


微信截图_20200526180544.png

  “如潮文化”粿品挂饰

image.png

  “岩珍茶业”茶盒设计

image.png


  文化创意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近年来,我市文创从业者深入挖掘潮汕传统文化资源,结合现代设计,探索推出一批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创潮品”,推动“潮”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为汕头增强文化自信、加快打造文化高地贡献行业力量。

  然而,在将潮汕元素融入创作的探索过程中,市场环境、人才短板、资金缺口等因素逐渐成为制约行业深度发展的“拦路虎”。如何依托汕头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商贸基础,真正利用文创产品讲好“汕头故事”,是摆在无数从业者面前的难题。近日,记者走访我市部分文创企业和相关从业者,共同探寻“潮汕元素+文创产品”的设计推广之路。

  

  探索

  如潮文化:

  “手作+俗语”做有趣的物件

  汕头本土设计师陈奋楷长期专注于粘土艺术,2019年创立“如潮文化”品牌,目前已开发多套潮汕特色文创产品,有潮汕俗语系列钥匙扣、红桃粿元素挂饰、潮汕美食版十二生肖摆件等。

  记者在“如潮文化”的文化展示摊位看到,红桃粿元素挂饰让人眼前一亮。这些采用粘土材质制作的红桃粿、鼠壳粿、白粿等小巧精致,在小竹编筐里有序摆放着,设计师还配上了中国结、流苏、“福”字元素,散发着浓浓传统文化韵味。潮汕俗语系列钥匙扣则是采用“俗语卡牌+手作物件”的形式,“茶薄人情厚”“落你个米”“知穿烧”等通俗易懂、有趣好玩的潮汕俗语的运用,吸引了许多路过的市民游客驻足把玩。

  一直以来,陈奋楷在汕头各个集市、活动现场、景区等人流量大的地方摆摊推广产品,并深入了解各种消费人群对文创产品的反馈。他介绍,产品中钥匙扣、挂饰、冰箱贴的销量都很不错。其中,粿品挂饰深受本地市民及游客的喜爱,在节日期间的景区摊位一度成为爆款,这让他深深感受到潮汕元素文创产品的独特魅力。“我觉得文创产品设计首先创意一定是要有趣的,其次是要有可实现性。”陈奋楷介绍说,比如在设计潮汕俗语系列钥匙扣时,有趣的手作+有趣的俗语,就是一件有意思的文创产品。

  

  岩珍茶业:

  在茶盒中融入传统手艺活元素

  2019年下半年举办的“迎亚青·2019汕头手信文化网络创意大赛之汕头手信十大代表品类设计大赛”,激发了汕头本地文创设计师们的一场场头脑风暴。受到设计大赛的启发,“岩珍茶业”的设计师姜永红大胆创新,在茶叶包装中融入潮汕传统手艺活的元素,为凤凰单枞茶设计了系列“伴手礼”。

  记者看到,这款“伴手礼”采用竹编或木制包装盒,盒盖上巧妙嵌入了抽纱、钩花、剪纸、刺绣等潮汕传统手艺活的作品。“抽纱、钩花、剪纸、刺绣、竹编等传统手艺活元素的运用,让在外的游子在品饮凤凰单枞茶的同时,穿越到潮汕百年的发展历史中,拿在手里是厚重的文化,喝到口里是满满的乡情。”姜永红表示,这样一个礼盒当手信不仅大方体面,而且较为实用,茶叶喝完后,茶盒可以实现再利用,也可以作为艺术品摆设起来。她坦言,从文创产品设计的角度看,如果考虑成本问题,可以只买下手艺活产品的版权,然后将抽纱、剪纸等作品的图案元素印制出来,融入包装中。用元素替代作品,既能体现产品的文化内涵,又能大大降低包装成本。

  

  异嵌瓷创作:

  让传统工艺融合进现代设计中

  设计师陈旭南从事潮汕嵌瓷工艺的创作研究,他把隐藏在潮汕传统嵌瓷工艺的创作技巧、镶嵌组合技法之美进行分析研究,以传统嵌瓷的工具材料和手法为基础,将传统的形式语言进行打散重构,探索嵌瓷工艺与现代元素结合的新形态——异嵌瓷的创作。近年来,他创作出《海·魂》、《山歌》、《白羽》、《云气·定海神针》等作品,获得社会的认可。作品《海之狂想曲》于2019年在深圳地铁荔湾站落成,首次将嵌瓷工艺代入现代公共空间。

  记者发现,这些异嵌瓷创作来源于潮汕嵌瓷,但作品和传统的嵌瓷有很大不同。据陈旭南介绍,他的主要创作思路是将传统嵌瓷转化成为自己创作的语言,创造出能够适应现代空间审美的作品。“从前嵌瓷除了在民居、祠堂、庙宇使用之外,在其他的公共空间中我们一般是看不到的。一种工艺如果无法进入到生活之中,就很难被人发掘,无法传播工艺文化。所以我认为,应该把传统工艺代入到现代的空间。通过现代空间中传统工艺作品的呈现,让更多的人知道嵌瓷工艺,从而回过头来文化溯源,我觉得这样的尝试是非常必要的。”他说。

  

  分析

  企业

  仅靠文创品难以“养家糊口”

  “我们周围有很多对汕头‘有情怀’的人,这份感情让我们在设计、创作甚至是在买卖中,都将展示、宣传汕头这件事摆在很重要位置。但是创作除了情怀,是需要跟商业对接的。”元式家居潮木社设计师李伟健坦言,对于创作者来说,一项好的创作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这对企业来说成本不低,但这件作品设计出来却不一定能够在市场上获得相应的商业价值,这种创作对企业而言就成了负担。“市场不会先问你有什么内涵,而是先看你的价格。”李伟健无奈地表示,这是非常现实的,令很多企业望而却步。

  “由于产品的定位为旅游手信,在包装上花费的成本较高,尤其是加入了传统手艺、‘非遗’作品后,产品价格有明显的上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销量。”岩珍茶叶的设计师姜永红坦言。

  

  创作者

  作品难量产且不懂市场运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许多从事文创设计的主体只是小企业、小工作室甚至手工艺人个体,他们的初心源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由于资金和资源有限,缺乏市场运营经验,一件作品设计出来后往往难以量产,这也制约了一些优秀汕头元素文创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和推广。

  如何将非遗元素融入文创品?在探索中,我市的非遗传承人和设计者们遇到这样的问题:潮汕非遗技艺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沉淀,年轻人有创意但缺乏技艺积累,年纪较大的技艺纯熟,但创新能力和市场意识不强。

  吴义廷(笔名吴烈波)是胪溪壁画省级非遗传承人、广东省传统建筑名匠,从事壁画艺术创作已30多年。近年来,除了将胪溪壁画创作在传统建筑墙体上,他还开拓出壁画瓷盘、壁画木板等文创产品的等形式,希望以此加大对胪溪壁画非遗技艺的宣传力度。

  但是,吴义廷也向记者介绍了当前非遗传承人在将非遗技艺融入当代文创品时遭遇的困境。“真正懂技艺的非遗传人大都是默默干好自己的本份工作,只懂实操,不懂品牌宣传、版权专利。”吴义廷指出,当前存在一些抄袭作品,缺乏新意、以次充好,扰乱文创产品市场。他希望在对非遗品牌进行宣传的同时保证质量,对产品负责,同时将作品创作得令人感兴趣并放心购买,这样才能让胪溪壁画走得更远。

  

  作品

  与消费者“有距离”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尽管当前汕头的文创设计师们做出了不少积极的探索,但这些充满汕头元素的作品更多只是运用在参加文化展会、参与文化创作竞赛、私人定制等方面,而没有真正投产和推广,普通消费者、来汕游客难以在市面上接触到这些文创产品。

  “文创最大的魅力不是大批量生产,而是差异化定制。”在文创设计师看来,一样产品如果到处都可以买到,消费者是没有兴趣的,因此在“个性化”和“大推广”之间,就存在着一种矛盾,导致文创产业在有广阔未来前景的同时,又是相对脆弱的。

  “有时外地朋友来汕头玩,问我汕头有什么值得带走的纪念品或工艺品,但除了推荐牛肉丸之类的潮汕美食,我也没办法帮朋友找到一件有纪念意义的文化产品。”采访中,有市民直接表达的“想买但不知上哪儿买”的难题。还有市民反映,市面上能购买到的关于汕头元素的文创品,大多集中在明信片、冰箱贴、手机壳、食品包装上,采用了潮汕方言、潮汕小吃、地标建筑等元素,创造性和设计感不强,与其他地区的“景区爆款”并无二致,无法体现深层次的汕头特色。

  

  行业

  缺乏平台和政策支持

  在我市活跃着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协会,致力为文创设计个人或团队、文创企业和青年创客搭建展示交流合作平台,帮助潮汕的文创品牌走向市场。据了解,汕头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成立于2015年,是当前潮汕地区文创产业领域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已先后举行了各种文创活动,在会员中也涌现了许多精彩的文创项目。

  然而,仅仅依靠一个产业协会的奔走搭桥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很多文创设计者和企业来说,协会起到的更多是推动展示和交流的作用,缺乏平台和扶持依旧是现阶段一个很大的问题。

  “汕头的文创产品很多都是民间自发在做。但文创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是需要扶持培育的,在真正成行成市之后,我们才能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发展模式。”李伟健说。

  “除了我们自身的努力,想要创新利用文创品来宣传发扬非遗传统工艺,还要靠政府的扶持和媒体的推介。”吴义廷表示。

  

  思考

  用设计语言进行文化“翻译”

  近日,记者走访了汕头大学长江设计与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负责人、长江工业设计中心执行主任李昊宇,听他从设计理论的角度出发为汕头文创产业发展献策。“汕头自1860年开埠以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方特色明显,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对于文创产品设计师来说是取之不尽的宝藏。”李昊宇认为,汕头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设计前先确定方言类、形象类、产品类等方向,再找到传统文化的点。“这个点要选得准,要特别匹配才行。”在他看来,目前潮汕本地设计出品的特产“伴手礼”等大多显得“太潮汕”,有的则是过度包装,产品设计没有抓到合适的国际语言,未能很好地将潮汕文化“翻译”呈现出来。

  李昊宇表示,一个优秀的文化创意设计,要通过形态语言对文化、创意进行良好的转化和“翻译”,使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这样才能让文创产品发挥最大的效益。“我们要跟外地人沟通,既要使用本土语言,又要用外地人懂的语言进行翻译,外地人才能听得懂。设计也是一样的,要采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设计语言,才能让更多人通过文创产品更好地了解和接受潮汕文化。”他说,潮汕元素的文创产品要主动“走出去”,要采用外地人认同的语言,主动进行输出。

  

  结合市场进行正确定位

  异嵌瓷创作人陈旭南表示,对游客而言,购买文创产品最主要是纪念功能,因此,将产品小型化、精致化、便携化是至关重要的。市民则更注重产品的实用性,设计时可以将传统的手艺融入日常生活用品中,让城市的生活更加有文化感,提升市民的文化自信。

  “文创产品的设计中,题材和价格的定位,我觉得是很重要的。”“如潮文化”设计师陈奋楷表示,现在许多技艺高超的非遗传承人、民间技艺师,常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通过大幅、大件的传统文化题材的作品来充分展现自己的技艺。但传统题材在年轻人群体中显得较为小众,如果在题材选择时融入当下流行的元素,就可以更多地吸引青少年人的目光,向更多人介绍我们的传统文化技艺。

  

  加强政策和文化环境支持

  “结合旅游业是最快的发展形式,”李伟健介绍道,“一些城市的政府通过资金扶持、旅游地特许等形式对接从事文创产业的小工作室、小企业,通过它们打造文创产品,让产品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其次,政府采购、整体运作也成为当前一种发展思路。通过政府支持,由专业人士系统采购、主导销售、组合整理,甚至建立文创技艺保育中心,从宏观层面推动城市文创产业发展。

  “以广州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例,里面很多设计工作室的租金其实是很高的,但他们依旧能够在这个环境下生存。因为这些文创产业园已经被打造成了网红地,能够自动引流,流量让他们得以生存。”但是在汕头,文创产业的集群是相对脆弱的,无法形成“集市群”,这种民间自发的集群也难以为创作者提供流量和保障。

  针对文创产品在设计、量产及市场运作等方面存在的产品不成熟、缺乏市场运营经验等问题,不少设计师认为,应当提供产品设计的相关培训,投入资金,邀请请专业的机构为这些团队提供专业课程把热衷文创设计的群体力量壮大起来。“这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阶段性的培训营分批提供培训机会,另一种是可以设置一个专家团队举办定期的讲座,为设计师群体提供多元的知识。只有设计师群体强大起来,文创产品才能发展得更好。”异嵌瓷创作人陈旭南表示。

  陈旭南也提到,要让“文创+非遗”产品被消费,首先必须有消费的人群,因此提高认知是最为重要的,对传统文化有了认知和自信,才有可能对其衍生的文创产品有更高的接受度。想要保护和传承传统非遗的技艺,我们需要对城市的文化生态进行精心培育,通过设置本土非遗文化课程、城市文化讲坛、设立非遗体验馆等展开多元的传统文化教育。

  本版撰文/摄影

  本报记者 陈欣琪 蔡僖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