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上级媒体看创文】《精神文明报》今日连版报道汕头市创文工作:用绣花功夫创建 以实干担当惠民

2020-09-01

创文为针,惠民为线,匠心实干。

近年来,广东汕头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从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切身、最日常的实际问题入手,对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改造提升完善,力求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开花,大至城市轮廓线,小至道路斑马线,丝丝缕缕各得其所、各展其美,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文明创建带来的“红利”,幸福感、安全感、自豪感全面提升。


喜迎赛事 提质升级


微信图片_20200902165056.jpg

拆围透绿 林鹏 摄


文明城市创建,只有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服务城市中心工作,顺应城市实际需求,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2021年亚青会将在汕头举办,汕头以此为契机,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提出以“还绿于民、还路于人、还景于城”为目标,分批对中心城区的部分主次干道、人行步道进行升级改造。目前,首批139个项目正紧锣密鼓地开展相关工作。同时,推进亚青会涉及的赛区、道路、内海湾、重点片区的改造提升,全面加快城市快速路、主干道和市政设施等硬件建设,使办赛事、建城市、促发展、惠民生相得益彰。


住建部门加快推进亚青会道路升级改造项目,黄河路、泰山路快速化升级改造工程,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全力推进。两个项目计划在2021年6月底提前竣工。两条道路快速化改造完成后,将共同构建中心城区内环快速通道,对接礐石大桥、海湾大桥和沈海高速等重要出入口通道,实现中心城区车辆15分钟左右通达高速公路的目标,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的问题。


此外,汕头市海滨长廊景观提升改造工程,中山路(民族路-中泰立交)、金砂路(金环路-金泰立交)环境品质提升改造项目,泰山路(中泰立交—黄泰立交)步行道景观提升改造工程等各个项目也正紧锣密鼓地加快开展前期工作。这些景观提升改造项目将进行精细化地品质改造,如步道砖改为铺设花岗岩,增加渠化岛提高行人过街安全,拓宽人行空间……通过道路景观的精细化设计,城市慢行系统的提升,街头休闲生态景观带的升级等等一系列的举措,进一步发挥城市空间作用,解决市民日常生活需要,更好地彰显城市魅力和地域文化。


亚青会主场馆选址于华侨试验区东海岸新城塔岗围片区东北角。作为亚青会主场馆的配套市政工程,塔岗围片区将建成联系方便、顺畅便捷的道路交通网络。现有的东海岸大道可以通达主场馆,片区内部的翠峰路等市政道路,与中山东路东延工程——城市快速路中阳大道对接,实现运动场馆与汕头市区的快捷交通联系。中阳大道全长15.4公里,不设红绿灯。项目建成后,市民出行的时间将大大缩短,从东至西穿越这座城市预计只用半小时时间。


此外,22个场馆项目,大部分为现有场馆改造升级,完成后,不仅满足亚青会赛事需求,还兼顾赛后综合利用。周边场地健身步道、健身器材等设施,非赛时也能服务市民的健身运动,打造高质量体育中心。


融景于城 建城为景


改造后的龙湖沟畔绿化带


清晨,汕头这座城市被江风海浪轻轻唤醒。


家住金平区石炮台街道观海居的黄伯习惯在清晨慢跑锻炼。呼吸着清新湿润的空气,一抬脚,他就跑进了绿树婆娑、绿草如茵的石炮台公园。


为打造疏朗通透、大气优美、安全便捷的城市景观,汕头采取一系列“拆墙透绿”行动,达到了还景于城、还绿于民、还路于人的效果。


2019年底,石炮台公园原来成片的围墙被拆除,对部分绿化树进行修剪和移除,还绿于民,使公园景色与街景有机融合。同时,公园绿地铺设3条步道全天候向市民开放。


由点及线,拉线成面。汕头发动机关单位带头,一片片围栏、围墙陆续拆除,让满园春色不再与市民隔墙而望。汕头市迎宾馆正门东侧拆墙透绿后,还在大树下增设了树池供市民休憩,成了附近居民的小游园。


跑过公园的慢跑道,略向东南,就来到了车水马龙的海滨路。汕头对海滨路道路两侧人行道、公园绿地、海滨长廊等空间进行了优化改造,还路于人。对人行道分段拓宽,增加了慢行系统及慢跑道。将原有各类管线井、检查井井盖更换为下沉式井盖,让汕头市民走在更宽更美更平坦的道路上。


沿着海滨路步道向东,站在滨海长廊,左手是城市烟火,右手是碧海长天,城市景观的升级改造大大提升了环境品质。


一路向东,就来到时代广场、开放公园。曾经的荒滩水塘,如今变成“城市客厅”。汕头坚持创文惠民,拒绝了开发商重金投资开发的请求,将中心城区“黄金宝地”变身绿地公园,市民群众又多了休闲好去处。


“我跑步的时候,感觉人在都市和森林里穿梭。有时候都分不清,我们汕头是公园建在城市里,还是城市建在公园里。”黄伯笑着说。


数据支撑了黄伯的想法。据统计,2018年以来,汕头强力推进市区“断头路”“卡脖路”拓通改造、破损路面改造及中心城区道路“黑底化”建设,拓通改造道路983.82公里,新铺设步道581.56公里,城市道路交通环境大大优化。今年春季,在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汕头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一大批林业生态工程、道路绿化、城区公园绿化和乡村绿化美化等项目相继实施完成。截至目前,全市新建改建市场、公园、广场344个,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3.2%,城区人均公园绿地达15.19平方米。



激活新生 延续家园


小公园开埠区精彩纷呈的文艺活动 林鹏 摄


漫步汕头,江风与海景交汇,现代与遗韵辉映。


拥有很大一片骑楼群的汕头小公园开埠区见证了汕头百年商埠的历史,但随着时移世易,骑楼不断老化并濒临倒塌。修复活化小公园开埠区历史文化资源,就是在延续和激活潮汕乡亲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内核。


乘着文明创建的东风,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金平区投资7.62亿元对小公园开埠区文保单位进行修缮保育活化,传承文明、延续文化,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如今,小公园开埠区焕发新的活力,成为海内外游客来汕头必游的景点。中山纪念亭旁,红灯笼和白路灯相互辉映,照进街巷的深处。


同时焕发出新的活力的,还有小公园街道指南里。


指南里是一个老旧社区。过去,社区里的车辆停放无序,各路管线祼露芜杂,私搭乱建的遮阳篷随处可见,违章广告牌还挡住了社区主干道。指南里社区在文明创建中聚焦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抓住老旧小区改造的契机,持续提升居民幸福感。


现在,斑驳的临街墙面被装饰一新,坑洼的道路得到了修整,私搭乱建的遮阳篷不见了踪影……指南里“脱胎换骨”。在指南里11栋住了30多年的王伯对社区的变化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说:“乱七八糟的东西拆除了,停车位规范了,街道变整洁了,居民的文明素养提升了,大家住着都很满意。”


小公园街道福明社区居委会花大力气开展沿街、逐户调研,了解居民和商户的需求;落实“区、街道、社区”三级书记创文巡查机制,对巡查发现的问题马上落实整改,对社区的停车秩序、环境卫生和文化景观进行全面提升,拆除违章搭建物和广告牌,同时联合交警部门增设60多个汽车停车泊位。


爽朗热心,风风火火,这是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胡惠真给社区居民的印象。文明创建解决了社区长时间积累的各种问题,胡惠真工作更有干劲了。“未来,我们还将强化网格化管理,落实日常监督,切实巩固创文提质升级工作成果。”胡惠真充满信心地说。



“绣”一朵花 “香”十万人

要感受一座城市最真实的生活气息,莫过于菜市场。美食名乡汕头,如何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将最容易产生“脏乱差”问题但城乡百姓又一日不可离的菜市场打造妥帖?


汕头的回答是:下苦功夫、真功夫、细功夫。


在拆除马路市场,改善交易环境,还路于民的同时,汕头还投入大量精力不断提升农贸市场的硬件设施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水平,全面推动群众购物环境的升级改造,推出一批示范性市场。同时,对集贸市场周边所有违章搭建、乱占乱摆进行地毯式清除,在整治占道经营的同时为摊贩建立疏导市场,使创文成为得民心、顺民意的德政工程。


金平区对长期存在的23个马路市场和99处重难点开展“拆除违建,还路于民”专项整治,彻底解决了违章搭建长达数十年的瑞平市场、海平市场、龙眼夜市等“硬骨头”。随后,金平区实施“一场一策”,积极引导市场开办单位投入资金或引入社会资本,稳步推进市场改造升级工作。如今,中心城区已升级改造或新建的市场宽敞明亮、整洁卫生,解决了占路为市、乱搭乱建商户的安置问题,市民纷纷点赞。龙北市场设有150平方米的流动摊贩安置区,可提供近40个摊位,免费让失业、残疾人和困难户等小贩入市场经营,有效解决流动摊贩腾退问题。


近年来,经过拆违、整治、提升,汕头完成了一批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为市民营造了整洁、有序、安全的消费购物环境。


龙湖区在加大中心城区市场改造提升力度的同时,主动将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向乡村延伸。位于龙祥街道的周厝塭综合市场率先成为农村地区大型农贸市场综合购物中心,它的改造提升成为龙湖区农村集镇新农贸市场的标杆。改造前,周厝塭农贸市场设施简陋、功能落后、划区混乱、污水横流。改造后,周厝塭社区及周边社区近10万市民群众可就近享受到高品质的“菜篮子”工程,社区也因此增加了大量就业机会,同步实现环境提升、集体增益、群众满意。


搞好“菜篮子”工程只是汕头开展全域文明创建工作中的一朵小浪花。这朵浪花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创建的大潮。


在文明创建工作中,汕头开展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截至目前,第一批96个美丽乡村已基本建成,第二批238个美丽乡村建设已经启动。



科技助力 安全畅行


行人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城市交通秩序是城市文明程度的最直观体现,也是汕头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重点之一。


为打造安全、畅通、文明的交通环境,汕头启动二轮交通秩序整治“百日行动”。一方面,强化网格化路面勤务管理,提高行人、驾驶员的法治意识、安全意识和文明意识,规范设置道路交通标志、路面标线,优化路口红绿灯等待时长,倡导机动车礼让斑马线;另一方面,借助科技的力量,采用斑马线交通违法自动监测记录系统对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等违法行为进行取证,使交通秩序、道路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现在的情况比以前好多了,车辆在斑马线前都会主动停下。”家住公信路某小区、时常通过中山金环路口到时代广场活动筋骨的市民李秀珍说。


中山金环路口路长、交警龙湖大队一中队警长林剑鹏表示:“通过严格执法和宣传教育,现在,全市机动车驾驶人礼让斑马线的习惯正在逐步形成,目前机动车经过中山金环路口时基本都能给行人让行。”


与此同时,汕头大力推进治“停”疏“堵”工程,加快主次干道、内街小巷停车泊位划设,今年以来,各区新增停车泊位57704个,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停车难”问题。突出整治交通运营市场,规范共享单车运营管理秩序,加强对出租车、公交车、泥头车的日常监督,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汕头市创新实施“政府主导、路长主责、街镇主力、驻地主动”的路长制,构建权责明晰、协调有序、管理严格、规范长效的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机制,努力打造干净、整洁、规范、有序的城市环境。


今年6月,《公共服务蓝皮书:中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力评价(2019)》发布。蓝皮书对全国38个主要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力进行了全面评价和深入研究,2019年度公共服务满意度汕头排名第八。



文明实践 丰富多彩


澄海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近日,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的陈慈黉故居里人头涌动,潮剧表演、铁枝木偶表演、志愿者义诊等各式摊位一字排开,吸引了周边的很多群众。


自2018年被列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后,澄海区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优势,精选知名侨文化景点隆都镇前美村寿康里建设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点带面推进镇、村两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在实现区、镇、村三级全覆盖的同时,优化整合全区公共文体设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小学校等资源,深化拓展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200多个。依托各级各类阵地,广泛开展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不断提升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通过各种资源激活、整合、下沉,截至目前,澄海区为群众带来了各式文明实践志愿服务1102场次,参与活动的群众超过10万人次。


“陈慈黉故居本身就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立在这里,是一种非常好的结合。”澄海区前美村党委副书记陈作松介绍说。


闲暇时,群众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听听党的政策、理论的宣讲,翻翻各种文化和理论书籍,上上书法、灯谜等文明课堂。一些群众还参与到宣讲活动中,一起讲讲澄海历史、红头船等各类故事,以及道德模范、“澄海好人”、新时代好少年等先进典型主题宣传,营造了人人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依托侨居、古书院等当地特色文化建筑,澄海区规划建设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84个,实现了区、镇、村三级全覆盖,为展示澄海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平台载体。


目前,汕头初步建成覆盖全市区(县)、街(镇)、社区(村)三级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并通过国家、省级试点示范引领,16个市级试点先行先试,以先带慢、以强带弱,推动文明实践有序开展。同时,引导精品项目服务基层,坚持季节性下乡、机制化帮扶、渐进式推进,开展广东文明实践“七个一百”精品项目下基层活动,打造汕头市“五个一”文明实践精品项目。截至目前,依托117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开展主题实践、百姓宣讲、文化下基层等活动24676场次。



厕所革命 文明窗口


公共厕所环境整洁干净


新时代的公厕,对汕头而言已不仅是让市民“方便”的地方,它更成为一个展示城市文明建设水平的窗口。


自2018年推进“厕所革命”工作以来,汕头市环卫部门按照“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开放一批”的思路,通过多种渠道挖掘公厕建设用地资源,大力兴建旅游公厕、示范公厕、达标公厕,更好地为市民和外来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环保舒适和文明洁净的如厕环境。


截至今年7月中旬,汕头全市城镇已完成新建和改造公厕680余座。已经完成的人民广场公厕、时代广场公厕、抽纱公厕、正阳公厕、石炮台公厕、金砂公园公厕等硬件标准高、管理服务好、外型精致时尚,让人们对公厕的印象焕然一新,受到市民群众的好评。


值得一提的是,公厕内部设计彰显出智能化和人性化的理念,除了洗手台、常规男女厕位,还配置了“第三卫生间”以及母婴室、饮水机、擦鞋机、烘干机等,有的公厕还装饰绿植,播放动听音乐,努力营造舒适惬意的如厕环境。


此外,市民游客还可以使用手机地图搜索附近的公厕,其位置、导航路线等一目了然,使用后还可以追加评价或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与环卫部门互动。


不仅是城区,汕头立志通过文明创建使农村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达到100%。通过与深入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和“村庄清洁”行动相结合,在乡村深入推进“厕所革命”,目前村庄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0%以上、保洁覆盖面和垃圾处理率达100%。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赛跑,更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艰辛历程。逐梦惟笃行,奋进正当时,以实干为民的担当,汕头将努力建设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



群众“点菜” 义工“送餐”


金平区文明驿站


8月5日,小公园文明驿站的志愿者接待了一位神色焦急的婆婆,原来婆婆和孙子不小心走散了。志愿者帮助婆婆及时把寻人消息发了出去,不多久就有了反馈,很快就帮婆婆找到了她的孙子。


小公园文明驿站站长陈涵鸿自豪地说:“我们汕头志愿服务特点有两个——服务更细心,服务常态化。”据陈涵鸿站长介绍,小公园文明驿站目前有100余名固定志愿者,500余名临时志愿者,志愿者平均年龄60岁。


澄海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日常活动


类似小公园文明驿站的志愿服务驿站在汕头还有很多。仅澄海区,就有志愿者服务队424支,包括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和区直各党委、区直工委、各镇(街道)、各村(社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注册志愿者达34000余人,他们深入开展“微笑澄海·你我同行”“微笑澄海·青春情暖”等主题志愿服务。同时,汕头还建立了志愿服务的“自选超市”,群众需要什么服务可以直接“点菜”,志愿者根据各个社区提交的需求协调服务队伍和时间,为群众进行服务“送餐”。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汕头市志愿者以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市民游客提供交通指引、旅游咨询、应急救援等志愿服务,为美丽汕头增光添彩。



来源 | 精神文明报
记者:格非  通讯员:陈珊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