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濠江区岗背社区以特色产业为抓手推动乡村振兴 种上“黄金草”,“鸣岗旧地”变新颜

2020-08-07

微信截图_20200902174515.png


 濠江区岗背村新貌。本报记者 陈史 摄

  濠江区玉新街道岗背社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社区。这些年来,素有“鸣岗旧地”之称的岗背社区,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变化的不仅仅是日新月异的村居环境,更是社区居民日益提升的生活质量和精神面貌。

  社区蜕变:从“不稳定社区”到和谐平安新社区

  走进岗背社区,映入眼帘的是整齐的现代民居和整洁的内部道路,河道水质清澈,两岸绿树成荫,放眼可见一片片绿油油的农田。在这个背靠濠江西岸的纯农社区,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和文明洁净的现代乡风相得益彰,呈现出稳定和谐、生机勃勃的社区面貌。

  难以想象,这个如今井然有序的社区,也经历过满目疮痍的过去。据了解,岗背社区曾是一个年收入不足5万、负债却近300万的困难村,甚至被省挂名为“不稳定社区”。这个集体收入微薄的社区,集体经济一度债台高筑,难以举力进行其他村政建设。由于经济困难,社区班子建设乏力,短短8年更换了6位书记,干部队伍如一把散沙,没有战斗力,社会治理混乱,群众争抢资源,乱圈乱占现象严重;村政、民生建设落后,社区遍地乱厕、垃圾成堆、污水横流,居民生活质量低下。

  2004年,为解决问题、维护稳定,岗背社区积极探索“党建+”模式,加强班子建设,强化社区治理,推进民生建设,多措并举解决了宅基地分配等历史遗留问题,推动社区稳定向好,为社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脱贫攻坚:“困难村”实现“全面脱贫奔小康”

  岗背社区基本上是纯农社区,总户数1421户,总人口7161人。其中,有27户精准扶贫户,23户扶贫对象是无劳力人员,全体贫困人员中无劳力贫困户占85%左右,因病因残因老致贫问题较突出。这部分人员不但需要巨大的医疗开销,而且无法通过产业、创业、就业扶持实现增收,需要以“输血”方式进行帮扶。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岗背社区以实现“全面脱贫奔小康”为目标,精准认定、科学施策,“输血”扶贫与“造血”扶贫齐头并进,持续提高脱贫成效。面对无劳力贫困户,社区全面落实“两不愁”“三保障”,确保医保、社保、政策兜底、教育补助按时发放,定期走访发放慰问物资及慰问金,帮贫困户解决日常生活需求,并通过转移性收入、资产收益项目等方式对他们进行帮扶。而针对有劳力贫困户,社区则帮助他们自力更生,制定帮扶计划,找准致富门路,指导他们就业创业。

  2016年,岗背社区27户精准扶贫户实现全部脱贫,社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也均未出现返贫情况。

  持续增收: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

  在岗背社区,不少农田里种植着一款富有特色的农产品——有“黄金草”之称的益母草。益母草种植周期短,经济效益高,而岗背社区的土壤又非常适宜益母草的种植,发展益母草种植产业,成了岗背社区增加群众经济收入、壮大乡村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探索。

  岗背社区将120亩的农田规划成“益母草种植基地”,同时以经联社为实施主体,以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种植技术和丰富经验为支撑,以农户土地确权到户为保障,实行“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支部+党员+群众”模式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益母草种植产业。

  目前,社区农户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益母草种植从播种到收成的一套最科学的方法,年亩产收益保守统计达万元以上。下来,社区还将积极筹集资金配套现代化种植和喷灌设施,加快推进益母草的产业化发展,并建设农业体验馆,将益母草的销售与餐饮、电商、旅游等行业多元化结合,为社区发展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本报记者 陈欣琪

  

  ■ 记者手记

  携手绘就小康画卷

  近日,“小康路上看变化”全媒体大型主题基层采风活动完成了岗背村之行,岗背村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美的村容乡风,让我们每位记者都真切地体验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里小康生活的魅力,也感受到了所有岗背乡亲的努力。

  潺潺流水穿过小桥,徐徐清风拂过山尖,当我们听着乡亲们的欢声笑语,行走在岗背村的柏油小道上,一幅山水田园画卷就徐徐铺开在我们眼前。连日的驻村采访,让雨水打湿了摄像机的镜头,让鞋子沾满了田间的泥土,也让我们懂得了,这幅画卷并非从天而降,而是由勤劳肯干的岗背人一笔一划描出来的。

  奋斗是走向小康生活的最美姿态,深谙此道的岗背人总是认真地奋斗着:在菜田里,菜农们小心翼翼,认真地呵护好每一株“黄金草”;在巷道里,村干部步履匆匆,认真地帮助每一家精准扶贫户;在家门口,乡亲们专心致志,认真地按照标识分类投放垃圾。这一点点滴滴的认真,都汇聚成为岗背村小康生活的“幸福能量”,让岗背村的小康画卷更加绚丽多彩。 (江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