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文明网-文章详细

公众号

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

2020-08-07

在汕头,我们可以发现,潮剧、潮州音乐、英歌、灯谜、茶艺等一批与市民群众生活紧密相连的非遗项目蓬勃发展,几乎无人不知。近期,引爆小公园夜间人气的“戏亭印象”惠民演出,以潮剧、潮州音乐等作为主要演出内容,结合不同的主题宣传展示活动,吸引了大批市民捧场。如何让非遗进一步走向大众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记者了解到,我市正积极探索非遗大众化新路径。

  建非遗项目集聚区

  汕头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建设非遗项目集聚区。”此为加快打造区域文化高地版块中的一项内容。“非遗项目集聚区建设工作正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推进,计划打造成集生产、展示、体验、传习、销售于一体的集聚区,形成‘传习培训基地+生产基地+市场集聚’的模式,让非遗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非遗科科长余松武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是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态传承。“知道,了解,然后喜欢。”这条路径是非遗走向大众化的必由之路,而如何让大众“知道”,需要探索,也需要破题。

  “生活化”项目蓬勃发展

  “非遗存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或许有些人对于非遗的概念还不太清晰,但它早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 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非遗科四级主任科员董颖杰告诉记者,非遗项目指的并不是一件物品,而可以理解为是一项技艺,例如大多数汕头人都会做的潮菜,菜品本身不是非遗,而潮菜的烹饪技艺就是非遗项目。“汕头人爱喝工夫茶众人皆知,茶艺就是一项非遗,大家在泡茶、喝茶过程中,其实就是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据董颖杰介绍,汕头非遗项目的类别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其中,许多项目都有上百年的历史,是先辈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而留存到现代的文化财富,经过传承人代代相传保留至今,尽管受环境、时代的发展影响而不断变化,但对文化的认同感和历史感始终不变。

  见人见物见生活

  多年的非遗保护传承,我市已逐渐确立了一个重要理念:见人见物见生活。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举办线上“非遗购物节”,抖音“直播带货”首次与我市非遗传承人“牵手”,吸引了大批网友点赞关注、下单选购。

  线上“非遗购物节”活动中,潮剧名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剧代表性人物方展荣在抖音直播中为我市非遗项目“代言”,与大寮嵌瓷、老菜脯制作技艺、贵屿朥饼制作技艺等23名非遗项目传承人出现在直播中,使用直播技术进行线上展示、咨询答疑、导购销售,帮助消费者提升消费体验,为质量有保证、服务有保障的非遗产品打开销路,以“直播带货”的形式开展线上“非遗购物节”活动,推介宣传美丽汕头。

  无独有偶,市文化馆也于今年6月13日上线微信“非遗云市”小程序。共有27户汕头非遗商家参与线上销售,集合达濠鱼饭、潮绣、胪溪壁画等27种非遗美食和传统工艺,让广大市民游客共享云端之上的文化消费盛宴。

  “互联网+非遗”这种创新的非遗宣传方式,正逐渐成为充分展现和宣传潮汕“非遗”之美的重要途径。既可以让广大传承人能够有机会通过市场销售检验自己的作品和产品,从而更及时、更全面地了解当下人民群众的需求,更好地开展对自己持有的非遗技艺的保护传承。同时也是对非遗产品的一次集中亮相和展示,有利于让广大的人民群众通过物化的成品,认识、了解、欣赏、喜爱这些成品背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加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

  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非遗传承新模式,在保留非遗原生态和本真性的前提下,积极推动非遗项目与市场、与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发展,开发文创产品和旅游产品,开展文化服务,正成为推进非遗保护工作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