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文明网-文章详细

公众号

推开门尽享天蓝水清城美|我市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2021-08-30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在广东


1.jpg

汕头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正转化为发展红利和民生福祉。图为潮南区大溪碧道。


“推开窗,就能看见碧海蓝天,幸福!”早晨醒来,家住海滨路的余女士站在窗台望着一湾两岸秀丽的景色,不禁更新动态,让这份专属汕头人的幸福刷爆朋友圈。


近年来,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国家、省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决策部署,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狠抓环境风险防控,严格环境监管,强化环境执法,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积极进展,为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


“汕头蓝”霸屏朋友圈


环境美不美,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只要不是阴雨天,抬头都能看到蓝天白云,汕头市民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天高云淡的惬意心情,总会引得不少外地朋友的羡慕。从海滨长廊的晨景,到星湖公园的城景,再到东海岸大道的海景,即便是手机,也能拍出“蓝天大片”。


在高颜值“汕头蓝”背后,是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近年来,我市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为核心,深入推进挥发性有机物(VOCs)综合整治,全面完成禁燃区燃煤锅炉淘汰改造,加强移动源污染综合整治,依法划定禁止黑烟车行驶区域,强化超标柴油车监管执法,积极推动绿色公交,强化大气污染多部门协同防控,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十三五”期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AQI达标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2020年,全市AQI达标率为98.6%;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从2018年25微克/立方米降至2020年19微克/立方米。2019、2020年我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均位列全省前三名,这从侧面验证了蓝天保卫战取得的成效,也是“汕头蓝”频频出现的底气。


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夏秋之交,练江下游两岸绿植葱郁,一片极具潮汕特色的民居群倒映在水中,微风吹拂着江面摇曳的倩影,颇有一番水乡的韵味。在潮南区陇田镇东华村生活的翁先生漫步在练江边上,看着几只水鸟在水面上飞过,心里有着说不出的舒畅。


东华村水系众多,最终汇入练江,然而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村里垃圾较多,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里,导致河道发黑发臭。练江流域综合整治后,全村率先开展整村雨污分流,并对河流清淤清漂,在治理达到一定程度后,继续种上绿植进行水生态修复。而今,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东华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也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产品。


练江,是潮汕地区的母亲河,流经揭阳普宁市和汕头潮南、潮阳两区,干流全长71.7公里。曾经因清澈蜿蜒如一道白练而得名的“练江”,却又因水黑如墨而被当地人称为“黑龙江”。经过几年的治理,曾经的“墨水河”脱胎换骨,再现生态魅力。


东华村生态环境的蜕变,仅仅是我市练江综合整治呈现新景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攻下污水处理设施、垃圾焚烧发电厂、印染中心建设“三大山头”,练江实现从普遍性黑臭到国考断面消除劣V类,再提升至IV类的重大转折性变化。在深入推进练江流域综合整治的同时,我市还巩固提升梅溪河升平断面达标整治成果,全力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强化饮用水源地环境管理。


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数据最有说服力。去年,我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国考断面优良比例达到75%,劣Ⅴ类国考断面全面消除,建成区38宗黑臭水体完成整治。


积蓄城市发展“绿色动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汕头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正转化为发展红利和民生福祉,城乡发展活力激发。说起龙湖区鸥汀街道旦家园社区,这里除了竹笋美食之外,如今村里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的景观林带,处处生机勃勃,祥和、秀美、惬意的乡村景象更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倍感幸福。“村子美了,我们住得舒服,过来游玩的人也多了起来。”年过六旬的朱姨深刻体会到“创森”给她与街坊邻居所带来的生活改变:每天走出家门就能呼吸新鲜空气,散步锻炼也有了更多好去处。


旦家园社区的改变,正是汕头扎实推进“创森”工作的缩影。2019年,我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再添一张靓丽的“国字号”生态名片。近年来,我市还持续深入推进绿道建设,以森林城市创建为契机,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导向,以提升城区生态宜居环境为目标,在乡村、海边、堤岸、景区等地方建成一条条绿道,为市民休闲旅游游憩提供了更多的空间,让市民尽享绿色生态健康生活。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城拥森林,田野阡陌,绿意葱茏。抬头是醉人的“汕头蓝”,远望满眼是“鮀城绿”……这是汕头人共享的福祉。天蓝、水清、城美的背后,是汕头牢牢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坚定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的结晶。



来源 | 汕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