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先试,打造海绵城市建设样本 | 利用创建契机,我市统筹推进城市内涝治理、黑臭水体治理、老旧小区改造等多项工作
2021-10-24
今年6月,我市成功申报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目前,我市在机制体制方面,基本建立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全过程管控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虽然我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也建成了像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北校区、汕头大学、沈海高速、海湾湿地公园等一批落实了海绵理念的项目。在这些“先行者”的探索和引领下,我市统筹推进城市内涝、黑臭水体治理、老旧小区改造等各项工作,积极打造海绵城市建设样本。
小空间蕴含海绵“大玄机”
位于沈海高速右侧的海湾湿地公园,由三片水体组成。湿地公园与周边区域建立起了水文联系,发生降雨时,四周的雨水可以通过地表漫流等方式流入湿地公园。特别是沈海高速上的雨水,通过道路两旁的沟槽流入到两侧的生态沟渠,经过沉淀和植物净化后,最终汇入到海湾湿地公园水体,起到一定的调蓄作用。湿地公园就像一个绝佳的“海绵体”,既可以储存净化后的雨水,用作景观用水或者其它用途,又可以调节洪峰,减少灾害的发生。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北校区里,天台满目苍翠,绿化景观错落有致。校园空间里蕴含着“大玄机”,布设着绿色屋顶、透水铺装、下凹绿地及调蓄池等海绵设施,充分体现了海绵城市建设“渗、滞、蓄、净、用、排”的理念。
透水材料地面增加了透水性,下凹设计引导雨水流向绿地,既可减小路面径流量,也可促进绿地对雨水吸收净化。雨水在校园的绿色屋顶实现滞留净化;还可以通过管道,“蓄”积到人工湖沉淀“净”化;或是利用自动喷灌装置,实现雨水回收利“用”,补给景观用水、灌溉植物等。多余的雨水,则“排”入市政管网。校园环境清新怡人,到处散发着自然生态的气息。
△汕大新体育馆的绿色屋顶不仅能大量吸收屋面雨水,降低周边内涝风险,同时也使体育馆内冬暖夏凉舒适节能。
解决极端天气内涝需多方协同
“海绵城市并不是单指某个城市建设项目,而是一种城市发展理念。”市海绵办相关工作人员给记者举了个例子,雨污分流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举措,但并非所有的地区都有条件全部改造,不管是采取雨污分流还是以雨污合流过渡,只要是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的目标,那就是落实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
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内涝的缓解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是否意味着“水浸街”问题将彻底解决呢?工作人员说,建设海绵城市解决经常性降雨引发的内涝问题是可行的,但它不是一剂“万能解药”,不能简单地把建设海绵城市和结束城市雨季“看海”画等号。
“譬如,海湾湿地公园的水体调蓄空间是有上限的,不能无限制的接收周边的雨水。”工作人员提到,当遭遇极端天气流入的雨水超过调蓄容积时,海湾湿地公园周边的雨水就无法再继续流入,这种情况下,海湾湿地公园只能降低,而不是完全消除周边的积水。
因此,对于极端天气下的城市内涝,为了避免发生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要科学构建内涝与外洪防治体系,统筹城市综合排水系统与外洪防治系统有机衔接的蓄、滞、排、泄等工程措施,以及政府一整套应急管理的非工程措施协同应对。
海绵建设管控渐成“硬指标“
随着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推进,我市对城市开发建设项目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由融入海绵城市理念,逐渐“升级”到要求项目在推行过程中落实海绵城市相关控制指标。
今年4月,我市出台实施了《汕头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两证一书”实施细则》,规定“在本市行政辖区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规划条件出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核发等环节中,必须将海绵城市相关控制指标纳入用地规划条件。”
在新出具的规划条件和“两证一书”中,我市都提出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这项强制性指标。这意味着,对于有指标要求的项目,建设单位在编制设计文件时要编制海绵城市建设专篇,针对目标提出解决措施。
△融入了“海绵”建设理念的中山东路人行步道。
除了在“两证一书”环节,汕头在立项、施工图审查、建设施工、竣工验收、运营维护等环节也都出台了相关制度,提出了各环节海绵城市建设的管控要求。现阶段,我市也在研究编制符合本地实际的技术标准规范,比如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等,将为汕头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目前,汕头正逐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作为海绵城市建设和黑臭水体治理“双示范”城市,汕头肩上的任务更加繁重。如何利用建设海绵示范城市的契机,将城市内涝治理、黑臭水体治理、老旧小区改造、污水系统提质增效等这些工作紧密结合、全面统筹推进,将是我市后续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