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仪式在京举行,广东两人获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八人获提名奖
2021-11-07
学习模范故事 感受道德力量
■编者按 品德凝聚人心,榜样感动中国。11月5日,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和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来自广东的张莹莹、赖宣治荣获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李兰、管向东等8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这是自2007年举办这项全国性评选表彰活动以来,广东获得这一荣誉称号人数最多的一届。 来自广东的第七届全国敬业奉献模范、中建钢构有限公司华南大区总工程师陆建新,不仅作为唯一的往届道德模范代表,在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上发言,还作为特邀颁奖嘉宾为本届道德模范颁奖。 这些模范的感人事迹,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充分彰显了广东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让我们重温模范的故事,感受道德的力量。 全国道德模范
张莹莹:化身“雨燕”激励残疾人逐梦飞翔 深圳市龙华区“IC爱创空间”里,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10余名残障人士对着电脑专注工作,机构负责人、深圳市雨燕残疾人关爱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张莹莹骑着电动三轮车,熟练地穿梭于工位间,这是许多同事对她的印象。 同为残疾人的张莹莹,自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儿时只能以手代腿在地上前行。一路走来,她用自强不息诠释着“轮椅上追梦”的精彩人生,探索残疾人多元化就业创业模式,帮助2700多名残疾人成功就业,为深圳市残健融合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2019年,张莹莹被国务院残工委等部门授予“全国自强模范”,2020年入选“中国好人榜”。11月5日,她被评选为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她说,希望自己的事迹能激励相同命运的人,打破身体和思想的限制,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 ▶ 运营残疾人创业就业基地 2016年,张莹莹和残障朋友创办慈善组织——深圳市雨燕残疾人关爱事业发展中心,为残疾人提供心理辅导、就业培训等服务。这里90%以上的员工,都是残障人士及其家属。 “把名称取为‘雨燕’,意在残疾人不被身体所限制。”张莹莹动容地说,“希望我们都可以‘飞翔’起来,勇敢追梦。”也因此,张莹莹被亲切称为“勇敢的雨燕”,用行动激励并帮助更多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2018年,“雨燕”团队开始运营残疾人创业就业基地“IC爱创空间”。在“互联网+就业”的背景下,他们注重挖掘残疾人自身潜能并精准化匹配岗位,使其不但可以养活自己,还能负担家庭生活开支,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在这里,残疾人诠释着职业的无限可能性——按摩师、化妆师、程序员、话务员、瑜伽教练…… “针对视障残疾人,我们还会专门提供AI人工智能工作岗位,发挥他们的听觉功能,得到合作企业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张莹莹说。 此外,“IC爱创空间”通过提供上门业务培训,帮助残障者达到上岗标准,推动他们实现持证居家就业。张莹莹对此目标坚定:“让更多的残障者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改变命运,拥有精彩的人生,这是我的事业方向!” 运营3年来,“IC爱创空间”已入驻残疾人自主创业企业和社会组织23家,开展残疾人就业创业技能培训150余场,并成功孵化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圳互联心集团有限公司。 不仅如此,张莹莹还积极推动残障人士社会组织发展,成立“满天星艺术团”,激发残障者的艺术禀赋,展现阳光向上的精神风貌。她深入广西东兰县、凤山县、巴马、罗城等扶贫一线,助力当地残疾人由依赖政策帮扶转向创业就业脱贫,重拾生活信心。 ▶ 走进一个个社区励志演讲 如今,张莹莹已是深圳市龙华区公共文明促进会会长,她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公共文明促进活动,促进残健融合。在这背后,有着她对这座城市的深厚感情。 2011年,张莹莹来到深圳工作。忆起初印象,她强调,这是一座无比温暖的城市,不仅天气温暖,城市关怀也很温暖。那年5月,她带着大包小包抵达机场。偌大的陌生空间里,她茫然得“东西南北都分不清”。没想到,机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马上送来轮椅,把她推出了安检口。 有一次深夜回家,她无力把轮椅从汽车后备箱里搬出,旁边的市民看到,立马过来帮忙。“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深圳很包容,也有很多给残障人士的爱。”她说。 为此,张莹莹希望能够做点事情,更深入推动深圳形成关爱残疾人风尚,并让这种文明风气保持下去。 比如,她所开展的残疾人“演说家”志愿服务项目,走进一个个深圳社区,鼓励着残疾人走出家门,走进学校、企业进行励志演讲。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小小身躯,扛起了扶残救弱的责任,也促进着城市文明的传播。 目前,残疾人“演说家”团队已经开展90多场演出,听众人数超5000人。一个个感人故事、一场场精彩分享激励着现场听众,汇聚着志愿力量,弘扬着文明新风。 在张莹莹的带领下,促进会已有4万余名会员。他们推动构筑无障碍城区文化,共建无障碍环境,努力打造残疾人融合发展的无障碍标杆城区,成为深圳公共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 赖宣治:身体力行带领学生跳出世界奇迹 无数个清晨和傍晚,在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七星小学,都能听到跳绳高速击打着地面的声音,“嗖嗖嗖”的声响回荡在操场上。 几年间,体育老师赖宣治带领着跳绳队的学生,握着刹车线、竹手柄制成的跳绳,从山区小学的操场,一步步跳到了世界比赛的舞台上。他培养出33名世界跳绳冠军,打破11项世界跳绳纪录,用一根小小的绳子,创造了骄人的“中国速度、七星奇迹”,也带领着学生跳出了属于他们的人生奇迹。 “心情非常激动,感觉肩膀上的担子更重了。”11月5日,得知自己获得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时,赖宣治对记者表示,希望能够继续点燃学生的体育激情,不仅锻炼他们的体格,更强健他们的精神,为抓好孩子们的体育和德育,以体育促进德育发展付出更多探索和努力。 ▶ 研究“独门秘功”半蹲式跳法 11年前,刚大学毕业的赖宣治跳上中巴车,第一次来到七星小学。没刷漆的老旧教学楼、凹凸不平的操场,跟他想象中一线城市里漂亮的学校相去甚远,他只能安慰自己:“在这儿待个两三年就换地方。”就这样,他成为了学校首位本科毕业的体育教师。 开学第一课,体育训练时,孩子们手足无措、害羞胆怯的样子,让赖宣治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心里涌起了酸楚。来自农村的他,曾经是个爱打架的“问题少年”,是篮球运动给他带来了自信和命运的转折。坚信“体育可以改变人生”的他暗下决心,“要把学校的体育搞起来。” 赖宣治尝试在学校推广篮球、足球、田径等项目,却发现资金、场地、器材都很缺乏。而在以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为主的学校里,有的学生连鞋子都穿不上。当时,花都区教育局正大力推广跳绳项目,他觉得这是个好法子,“跳绳简单又不占地方,再适合不过。”2012年,他选择以跳绳运动为突破口,成立了跳绳队。 然而,赖宣治对跳绳一窍不通,尽管他每天天不亮就爬起来练习跳绳,但大块头的他参加跳绳测试,3次都不合格,更别说教学生。跳绳队组建近一年时,很多家长以影响学业为由,要求孩子退出,跳绳队从初期的60多人,最后只剩下寥寥数人。他没有放弃,一头扎进对跳绳的研究中,四处收集跳绳比赛视频。为了学习一个动作,他一个视频反复看上百遍,观摩练习,晚上做梦都在跳绳。揣摩了国内外上千个视频之后,他研究出了“独门秘功”——半蹲式跳法。 他还搜罗各式绳索,不断创新,刹车线做绳,削竹子为柄,让跳绳速度从原来的30秒单摇70多下提升到100多下。跳绳速度的飞跃让队员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赖宣治逐户上门家访,“最多的一户人家跑了20多次”,比班主任还勤快,把退队的孩子一一找回来。 ▶ 在世界推广校园跳绳运动 自此,孩子们的梦想,被这根小小的跳绳点燃,一发而不可收。 2015年,在阿联酋迪拜举行的首届世界学生跳绳锦标赛上,七星小学跳绳队的岑小林“一跳成名”,用30秒220下的成绩创下了新的世界纪录。每秒钟跳7.3下的速度,快得连绳子都看不见,让现场裁判目瞪口呆。 在赖宣治的带领下,七星小学跳绳队克服种种困难,逐渐跳出了名堂,获得的奖牌数超过1000枚、金牌超过400枚,无数荣誉也带动了七星小学办学水平的提高。 赖宣治及跳绳队还受邀参加G20峰会、香港回归20周年系列庆典、博鳌亚洲经济论坛等活动演出。根据他与学生真实故事拍摄的儿童电影《点点星光》被评为2021金鸡奖最佳儿童片…… 一次次收获胜利果实之后,曾经发生在赖宣治身上的命运转折,也在他的学生身上延续。10岁才上小学一年级的岑小林,多次打破跳绳比赛的世界纪录之后,从语数英三门课程累计成绩不到50分,到成绩跃升至班级前三名;进队后不敢跟老师说一句话的张茂雪,获得多项全国比赛冠军后,将金牌挂在了他脖子上,说“老师,我很开心”……每每谈起这些,赖宣治都很激动。 “跳绳让孩子们更加坚毅自信,积极进取,对生活有更大的向往。”在赖宣治看来,让孩子们拾起勇气,是跳绳的魅力和意义所在。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赖宣治还把目光投向了远方,他响应政府号召,分享经验,跨校送教,培训体育教师人数2万多人次,并作为首批由中国派往巴拿马支教的老师,在当地学校推广校园跳绳运动,带领更多孩子感受跳绳运动的魅力。
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
韶关市中心血站退休干部 “血站老将”李慧文 1989年以来,李慧文一直坚持定期无偿献血,截至2021年4月,累计无偿献血430多次,献血量达16万毫升,名列全国前茅。他参与无偿献血志愿服务时长达3万多小时,成为全国无偿献血的领军人物。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即将退休的李慧文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挺身而出,3次主动请缨,2次带队承担起采集新冠康复者血浆以及一线采供血工作。 此外,李慧文积极著书立说,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牵头申办全国性研讨及交流会、培训班,培训相关工作人员及志愿者1万多人次。在全国无偿献血领域,李慧文是大名鼎鼎的领军人。在他的倡导和努力下,中国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服务总队和中国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总队先后于2008年、2009年成立并面向全国开展工作,推动了我国无偿献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潮州市潮安区江东镇谢渡村村民 “诚信妻子”谢惜丹 谢惜丹与丈夫陈煜同为尿毒症患者,2018年8月,谢惜丹在社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成功接受了肾移植手术。2019年7月,无力再承担丈夫肾移植手术费用的夫妻二人,不得已在网络平台上发起募捐,共募集20万元善款用于治疗。可是陈煜术后出现感染,不幸离世。谢惜丹强忍悲痛,思量再三,在自身需要长期服药,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将剩余的12万元善款全部回捐社会,传递爱心,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作为一名肾移植者,谢惜丹乐观向上,热心公益,她心中时刻感念社会的爱心给予了她第二次生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她热情参加义演和公益活动,发动亲戚朋友,把阳光、温暖和爱带给身边的人。2015年,谢惜丹主动登记成为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把社会对她的关爱回馈给社会。 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广东德叔”张忠德 张忠德深耕中医呼吸疾病、急诊重症救治工作33年,先后参与“非典”、甲流、登革热、寨卡等诊治和指南制定工作。2003年,作为急诊科主任的张忠德与护士长叶欣战斗在抗击“非典”一线;2020年除夕夜,他又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高级专家组副组长紧急驰援武汉,连续奋战73天,转战多家疫情严峻的医院,参与制定国家诊疗方案和重点研发计划。之后,他带领团队奔赴河北邢台、云南瑞丽和辽宁营口,继续冲锋在抗疫一线。 为突破新冠肺炎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困境,张忠德每天深入隔离病房会诊,摸清疫病征候发展规律,找出核心病机,参与制定国家第3—8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方案》,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有效改善了患者症状。他积极实践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救治成效突出,在全国抗疫主战场树起中医标杆。 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中心小学科研主任 “师德标兵”陈燕梅 2004年,陈燕梅刚出生的双胞胎女儿因先天性视网膜病变而失明。面对残酷的现实,陈燕梅勇于挑战,她坚持让孩子在正常环境中成长。两个孩子3岁上普通幼儿园,不到4岁学习钢琴,6岁上小学,学古筝、朗诵、外语,练习瑜伽、游泳和象棋。她还锻炼孩子洗衣、煮饭、搞清洁,在生活上逐步学会自理。几年间,姐妹俩琴艺突飞猛进,语言表达能力出类拔萃,曾获得广东省器乐大赛古筝演奏一等奖和广东省诗歌散文朗诵一等奖。 在照顾和培养女儿的经历中,陈燕梅总结出自己的特殊教育经验。为帮助更多特殊儿童走入社会,陈燕梅从普通班的语文老师转任学校特殊教育岗位,现在她带的特教班已有2个班共22名学生。 2020年,陈燕梅主动报名参加四川凉山州支教,上示范公开课,把自己从事特殊教育的宝贵经验分享给当地老师。 揭阳市惠来县靖海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 “舍己救人”柯石磷 柯石磷成长于一座海边村庄。1981年,柯石磷在靖海老港口救起2人;1993年,他在靖海老港口救起本地居民1人;1995年6月,他协助民警在靖海海滩救起1名同镇居民;2005年8月,他在同一片海域救起了1名广州某公司职员;2009年9月,他下海援引7名不能回岸的深圳某公司员工撤出急流,迂回游回岸边。 2019年,柯石磷在海滩边散步,因痛风病发作而停下来休息时,突然有两名妇女大声呼救,她们的家人在海里游泳时被潮水卷离海岸,危在旦夕。柯石磷不顾自身安危,拿起身边的两个救生圈冲进大海,强忍痛风痛楚救人。把两名小伙推上岸后,他因体力不支被急流卷走,在海上漂流了半个小时后,所幸被搜救人员发现,经全力抢救,柯石磷脱离生命危险。 近40年时间里,柯石磷在靖海海域6次下海救人,共救14人。凭着勇敢、机智,柯石磷一次次挽救危在旦夕的生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人民教师的大爱。 茂名市社会福利中心主任 “院长妈妈”李兰 25年来,李兰坚守在福利机构服务一线,从一名普通医生成长为福利中心的“当家人”。她把每一名孤残儿童当作自己的子女一样精心照顾,福利中心的孩子都亲切地称她为“院长妈妈”。她曾狠心让自己的孩子断奶,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两名早产的女婴。她对全院200多名孤残儿童和近100名老人的特点和需求了如指掌、牢记在心。 她改变传统的养育模式,使福利中心接受弃婴的存活率大大提升,打造的“茂名养育模式”被国内多家福利机构采用,累计送养孤残儿童、弃婴2000多名;接收粤西地区17家儿童福利机构近400名脑瘫儿童和社区200多名脑瘫儿童进行康复,康复有效率达100%;创建具有茂名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免费为社区老人服务超过10万人次。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重症八仙”管向东 管向东从医36年,在重症专业领域默默耕耘,为我国重症医学科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管向东先后8次作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中央指导组的医疗救治组专家,出征支援武汉、喀什、绥芬河等疫情发生地防控工作,累计奋战222天。在一次次逆行出征中,管向东直面最凶险的战斗,救治最严重的患者,有力阻击了疫情。 他主笔编写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危重型病例诊疗方案》,由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全国各地,作为各地临床重症新冠救治实战依据。在抗疫一线,管向东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转战了武汉几乎所有重症收治点ICU、湖北各基层县市疫情定点医院和ICU。病死率一度位居湖北乃至全国第一的天门市、仙桃市,经他指导后,病死率大幅降低。他被誉为抗击新冠疫情“重症八仙”之一。 河源市龙川县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 “好嫂子”胡珍 胡珍生于传统的农民家庭,从小孝顺父母、关爱姐妹。结婚近30年,公婆体弱多病、小叔子身体残疾,她待公婆如父母,待子侄如己出,济叔嫂若一家,为家庭默默无私付出。 小叔子2001年离世后,胡珍把侄子侄女接到身边抚养。在胡珍支持下,侄子入读音乐学院,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小侄女先天残疾未能继续学业,但在婶婶的教育和鼓励下,乐观知礼,身残志坚。胡珍以超越常人的勇气扛起生活重担,撑起了一个饱经磨难而又充满温馨幸福的家。 胡珍和丈夫成立家族助学基金,每年奖励婆家、娘家品学兼优的后辈。20多年来,胡珍和丈夫资助侄子、侄女等读书共计9人,目前孩子们都因为知识改变了命运,成为了公务员、医务工作者、教师等,在各自岗位上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