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精准对接企业用人需求,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产教融合点燃高质量就业新引擎
2025-01-20
汕头技师学院精准对接“低空经济”等新兴市场需求,毕业生就业率高。
“通过学院的实习计划,我在香港的实习岗位上迅速适应了飞机零部件维护、发动机保养等工作要求。加上我的住宿补贴,现在每月我能拿到一万多块钱的实习工资,如果将来有机会转正,工资还能翻倍。” 00后的周亿煌,是汕头技师学院航空系飞机维修专业四年级本科生,于2024年9月被学校派往香港参加实习,“这个专业为我提供了更多职业选择和发展机会,让我在就业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他欣喜表示。
在汕头技师学院飞机维修实训基地里,一架波音737飞机昂首挺立,这里是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学院充分发挥与国外航空工业公司签订的合作项目优势,利用海外先进航空教学资源加强师资培训,并精准对接“低空经济”等新兴市场需求,开创性设置了航空安检、无人机飞行控制等课程。2023年首届航空系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高,主要就业于国内知名航空企业,成为了我市技能人才培养的典范。
近年来,汕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不断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赋能 “百千万工程”,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目前,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65.8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9.8万人,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同时也是推动就业工作的关键。我市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如“促就业九条”、“稳就业十六条”等,为就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通过《汕头市引进博(硕)士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配套政策和若干激励措施,加大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引导各技工院校紧密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玩具创意、大健康等产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开展培训,培养产业发展紧缺型技能人才,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边是“有活没人干”,一边是“有人没活干”,这看似矛盾的两幅画面,是结构性就业矛盾的直观体现。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是实现我市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的关键举措,也是提升经济活力、保障民生稳定的必要举措。对此,我市人社部门 “精准把脉、对症下药”,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协同企业、高校等多方力量,形成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多维路径。
“产教融合”是其中的关键词,也是我市推动就业的关键一招。在这里,技能人才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打通了就业难与招工难之间的堵点,实现人才的双向奔赴。粤东技师学院与一汽丰田合作办学,学生在丰田经销店实习就业,实现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完美融合。而汕头技师学院更是选派优秀学生赴香港实习,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拓宽了技能人才的国际视野。
而面对 “产业缺青年、青年缺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我们同样也用行动给出了答案。市人社局积极探索创新模式,通过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等措施,有效缓解了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通过面向企业职工、特种作业人员等群体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产业发展、经济转型。同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多家企业和协会建立“产教联盟”,为产业发展“订单式”培养人才。
作为一家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广东金明精机股份有限公司与汕头技师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已有28年。如今,深刻体会到“产教融合”为公司带来的优势。“校企合作为我们培养出了多名生产中高层管理干部,如生产部副总监、精密装配车间主任等。”广东金明精机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杨英杰说。
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我市同样用好“粤菜师傅”这把金钥匙,通过技能培训、送技下乡,助力培育特色产业,探索“粤菜师傅+人才培养”新模式,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引导卤制龙头企业与省级粤菜师傅培训基地精准对接开展定制培训和推荐就业等合作。星级“粤菜师傅”服务“百千万工程”乡村行活动如火如荼,名厨们深入乡村,传授烹饪技艺,助力培育特色产业。以“东湖菊花全菊宴”为例,汕头技师学院与东湖社区携手合作,从菊花种植到产品开发,再到直播带货,形成了全产业链条,为村集体增收数百万元,带动当地就业200余人……技能人才在乡村的广阔舞台上大放异彩,更为地方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来源:汕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