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解锁暑期“新玩法”,澄海暑期公益培训圈粉青少年

2025-08-14

仲夏时节,岭南大地热浪蒸腾,而在汕头市澄海区,一场覆盖全域、惠及万千家庭的暑期文化惠民实践正焕发勃勃生机。今年暑期,澄海区以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为牵引,紧扣“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主线,精心烹制了一道融合非遗传承、艺术启蒙、素养提升的公益文化盛宴。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到古榕树下的文化广场,从区级文化场馆到乡镇实践所,丰富多彩的公益培训活动如清泉流淌,滋润着青少年的心田,为职工家庭解忧,更为城乡文化振兴注入新动能。

非遗传承:

在沉浸体验中筑牢文化根基

澄海区深挖地域文化富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展柜中“活”起来,成为青少年触手可及的文化体验。

在澄海区文化馆,“艺体学堂”职工公益培训第三期——非遗匠艺专场甫一推出便引发报名热潮。木刻版画教室内,刻刀在木板上游走,孩子们全神贯注地雕琢时光的纹路,感受“刀木相逢”的艺术震撼;潮剧课堂则萦绕着婉转唱腔,非遗传承人逐句教授经典选段《陈三五娘》,少年们一板一眼地模仿水袖轻扬,体味这“南国鲜花”的百年韵味。螺钿镶嵌工作台前,五彩贝母在巧手中化作流光溢彩的图案,这项“千年不褪色”的绝技令孩子们惊叹不已。

更富温情的是亲子课堂。手钩花区域,妈妈与孩子共执钩针,彩线翻飞间编织出朵朵绒花与温馨时光;铁枝木偶戏台旁,非遗传承人许端杰手把手指导家庭操纵木偶关节,“父子兵”合力让传统角色在指尖灵动起舞。“孩子第一次知道木偶的头盔要这样安装,这种亲身参与的体验比看书生动百倍!”一位参与活动的父亲这样感慨。

文化传承的庄重仪式感在广益街道北陇社区有了具象。浓荫如盖的500年古榕树下,“开笔礼”仪式肃穆开启。20名书法班小学员身着靛青汉服,在师长见证下完成人生重要启蒙:正衣冠以明礼仪之始,朱砂点额启智慧之光。

当孩子们屏息凝神,在宣纸上工整写下人生第一个“人”字时,传统文化的分量已悄然沉淀于心。现场更邀请到以澄海区文科第一名考入北京大学的林熳钰分享求学心得,“温故知新”的箴言激励着台下学子,榜样力量与古老仪轨在此刻交相辉映。

方言作为文化的活态载体,在莲华镇焕发新彩。大学生志愿者以《故乡是潮汕》的悠扬旋律为引,带领孩子们用乡音唱响桑梓情深。在“潮声十五音”非遗课堂上,“天顶雷公,地下舅公”等鲜活谚语被融入情景剧,“十五音”发音规律通过趣味卡片游戏轻松传递。孩子们争相用潮语朗读诗词,稚嫩乡音中流淌着文化认同的涓涓细流。“原来我们每天说的话里藏着这么多学问!”一位小学生课后兴奋地展示自己的潮语音标注音本。

素养共育:

于多元课堂中赋能全面发展

澄海公益培训突破单一技能传授,构建起德智体美劳融合发展的素养培育体系。

近日,华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变身“梦想舞台”。为期一个月的创意音乐剧基础体验课程在轻松愉快的结课分享汇演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在结课汇演中,孩子们用课堂趣味练习组合的形式,向老师和家长们展示这段时间的学习点滴。他们将课堂上学到的基础发声、表情运用、节奏感知和舞台小知识,融入到精心设计的展示环节中。

从最初躲在角落不敢开口,到自信站上舞台中心独唱,音乐剧这一多彩的艺术形式,让孩子们收获了表达的自信与成长的喜悦。更暖心的是暑期返乡大学生志愿者的寄语环节,他们以原创朗诵《心驻社区,青春有光》发出号召,台下小观众纷纷立愿:“我长大了也要像哥哥姐姐一样回来教小朋友!”

溪南镇的公益班将传统“四艺”玩出新意。围棋室内,方寸棋盘化为思维战场。小小的指尖已能在棋盘上自信“排兵布阵”,口中蹦出“金角银边草肚皮”“打吃”“做眼”这些围棋的“通关密语”。老师穿梭指导,关键一手点拨常引发“原来如此”的赞叹。

书法课堂墨香氤氲,孩子们在米字格上悬腕运笔,专业老师轻扶手腕纠正姿势:“提按要有力,像小树扎根那样稳。”声乐教室变身“潮音实验室”,三重声部童声合唱《声声慢》时而如清泉潺潺,时而似海浪澎湃,潮语古韵在现代化编曲中焕发新生。

广益街道的暑期课堂则彰显“文明播种”力量。剪纸非遗传承人陈旺松带领学员巧手生花,百幅创新作品礼献建党华诞;版画班以当地红色旧址兰畹书屋为蓝本,孩童们用刻刀再现飞檐斗拱,革命精神在艺术创作中薪火相传;绿茵场上,足球教练将技术训练融入“穿越火线”游戏,小球员们在欢笑中完成折返跑、传接球等高强度训练。

街道创新组建的“专业教师+跟班助理+安全保障员”团队,让外来务工家长王先生备感安心:“以前暑假总担心孩子沉迷手机,现在他每天盼着去上课,还学会了剪纸和象棋,真是解决了大难题。”

机制创新:

聚多方合力筑惠民工程

澄海公益培训的蓬勃生机,源于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的深度实践。

区级层面打出“组合拳”。澄海构建起“文明播种人(非遗传承人)+专业教师+高校志愿者+安全保障员”四维队伍,实现技能传授、文化浸润、安全保障无缝衔接。

区总工会、文化馆、工人文化宫建立起联动机制,“艺体学堂”三年深耕累计惠及职工4000余人次。2024年“FUN乐一夏”少儿公益培训更将12类课程辐射至凤翔、澄华等5个镇街。在区文化馆美术班,教师陈晓霞介绍说,公益培训活动结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糅合了泥工、折纸、彩绘等多样教学形式,提升课堂的实效性和趣味性,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和创造,为成长添彩。

区文化馆馆长蔡汝纯道出初心:“我们只求在孩子心里埋颗种子,或许某天遇到风雨,这点艺术光亮能成为他们的精神伞盖。”

难得的是,公益课堂吸引不少返乡大学生、高校突击队参与课程设计与教学,为乡村振兴注入创新活力。让镇街实践所化身“创新工场”。

如盐鸿镇携手广东多所高校“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打造暑期安全与文化双防线。广州大学法学院学生编排防欺凌情景剧《说不的小勇士》,用角色扮演教会孩子应对技巧;广东科技职业大学团队开展“防溺水训练营”,通过VR设备模拟溺水场景,教授科学自救方法。非遗传承课上,大学生带领青少年用宣纸拓印芭蕉叶脉,自然纹理化作诗意书签;书画公益班则邀请恩优画室专家指导,孩子们在仿甲骨硬纸上临摹金文,历史厚重感跃然纸上。

阵地共建实现“资源倍增”。广益街道以兰畹书屋少年宫为核心,联动北陇、益兴等社区阵地,实现“课程共享、师资流通、活动联办”。其“集章打卡”积分制激发参与热情,孩子们在灯谜竞猜区绞尽脑汁,于象棋擂台赛切磋棋艺,凭积分兑换的手工剪纸作品成为最受珍视的暑期勋章。

这个夏天,澄海区以文化为舟,以公益为桨,载着万千青少年驶向成长的星辰大海。当童声吟唱的潮韵在古村落回荡,当铁枝木偶在孩童指尖重生,当开笔礼的翰墨香浸润心田——我们看到,文化的种子已破土萌发,实践的勇气正抽枝展叶。这不仅是一场暑期的欢聚,更是澄海区以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书写城乡高质量发展答卷的生动实践。